所在位置:首页 -- 县域论坛 -- 正文

新型城镇化建设是提升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


  中国经济改革发展研究会执行会长尚根来

党的十六大首次提出“县域经济”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县域经济发展。胡锦涛同志代表党中央在十八大报告中强调:“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这为国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指明了方向。
 
一、城镇化建设提升县域经济的意义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石。县域经济不仅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构成部分,而且也是国民经济最基本的运行单元,是国家政策最主要、最直接的操作平台。发展县经济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新切入点,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其改革与发展进程对全国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目前,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促使县域经济快速发展,随着工业化与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解决二元经济结构问题已经成为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所在。近些年来,新型城镇化建设正是推进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关键举措,它一头连接国家经济、城市经济,一头连接农村小城镇经济,协调城乡互动发展。因此,全国各地把新型城镇化建设作为提升县域经济发展关键举措,着力加强“小城镇”建设。
 
二、城镇化建设是提升县域经
济发展的关键目前,我国县域经济发展整体水平还不强,还不大,还不活。城镇化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经之路,落后地区要正确认识新型城镇化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关键作用,扎实加快城镇化建设的步伐。
 
1 推进城镇化进程,对于县域经济的发展具有巨大促进作用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间的差异,主要是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的差距。由于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低下,欠发达地区及其县域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进程相对滞后,人口居住相对分散,二、三产业就业门路少, 县域居民特别是农民的收入水平相对较低。这些严重影响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可以说,没有县一级普遍的小康,就没有市一级的小康,也说不上省一级的小康。推进城镇化进程,有利于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全面小康的战略目标。因此各地提出把城镇化建设作为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来抓,是极其正确的。作为欠发达地区,更要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迅速壮大县域经济,努力推动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这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全市、全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是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的。
 
2 推进城镇化进程,有利于加快二三产业发展,加速县域经济现代化城镇化是加快二、三产业发展的有效载体。推进城镇化可以推动县域经济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和所有制结构调整,加快县域经济产业升级。通过发展城镇,可以促使县域工业从分散逐步集中,形成聚集效应。推进城镇化进程,一定会加快县域第三产业的发展。作为欠发达地区,面对城镇二、三产业发展从分散到集聚、工业化与信息化交织在一起的新形势,发展县域经济必然要坚持城镇化与工业化同步推进,充分发挥城镇化与工业化的互动效应, 增强城镇在资源、人才、技术、产业、商品、信息和旅游的集聚功能和带动作用,从而以城镇为平台,推动工业和第二、三产业的加快发展,促进县域经济快速发展。
 
3 推进城镇化进程,有利于解决野三农冶困境据有关资料分析,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城镇化水平紧密相关,城镇化水平越高的省份,农民收入水平越高,城镇化水平超低的省份,农民收入水平越低。因此,要提高农民收入必须提高城镇化水平。作为欠发达地区,要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民奔小康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关键是要减少农民, 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民收入。城镇化的本质是把更多的农民转化为市民。城市经济是在城镇和县域经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城镇和县域经济的发展,不仅可以使之成为县域经济的重要增长极,使农村快速走向城镇化、现代化,而且可以为城市经济提供充足的原材料和广阔的市场,使城市经济发展获得源源不断的动力与活力。加快欠发达地区县域城镇化进程,有利于充分发挥城镇在吸纳农村人口、扩大二、三产业就业门路的功能,同时,还能促进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形成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共进的发展格局。只有县域的跨越式发展,才能有市、省的跨越式发展;只有县域的城镇化,才能有全市全省的现代化。
 
4 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促进城镇建设更快发展如果县域经济蒸蒸日上、蓬勃发展,则县级的GDP总量无疑会得到提高,这对于积累城镇建设的资金也是一大好处。在大力进行城镇建设的今天,资金不足的问题始终是制约城镇建设的一大瓶颈。只有经济发展了,城镇建设才能大张旗鼓的进行,也只有城镇建设的大力发展,城镇居民良好的生活环境与招商引资的外部环境才能得到根本改善,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三 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有效举措
 
1 科学谋划 综合规划 推动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要推动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就必须超前规划,科学整体规划,要根据各地的产业基础、经济结构、交通条件、自然资源、地理环境、民风民俗和城镇布局,科学制定出能发挥地方优势和特色的县乡“城镇化”发展规划体系。
 
2 合理布局 重点突出 提高新型城镇化建设水平要按照全县功能区划分,通过合理布局、重点发展中心镇,增强城镇的聚集效应和辐射效应,促进农村人口、生产要素向强镇集聚,全面提高农村城镇化水平,使城镇真正成为县域经济的发展平台。
 
3 多方筹资 拓宽渠道 建立新型城镇化融资体系下力气盘活城乡各种有形和无形资产,探索市场化融资方式,多渠道吸纳城镇建设资金。同时,还可以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县内外资金,积极开辟信贷或债券融资渠道,通过贴息贷款、转移支付等形式支持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加强政府投资,加大对城镇建设资金的财政投入和扶持力度,以此全面发展县域经济。
 
4 因地制宜 各具特色 增强新型城镇化建设实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关键在于搞好定位,整合资源要素,培育支柱产业,发展特色经济,建设特色型城镇,增强城镇化建设的经济实力。在城镇建设上要与农业结构调整、乡镇企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充分体现为农服务的思想。同时,要结合镇情县情,确立主导产业,并强力培育和开发,通过完善的市场体系,建成资源型和特色型的城镇发展格局。根据各地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民族风情、文化底蕴,大力发展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第三产业,从而增加城镇建设的经济实力。
 
5 创新制度 统筹兼顾 建立新型城镇化推进机制一是改革户籍制度,放开农民进入城镇落户的限制,畅通人口流动渠道。二是改革土地制度。加快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建立合理的土地产权制度,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规范现行城镇土地使用与征用制度,实行有偿用地,妥善解决城镇建设用地问题。三是改革保障制度,把社会保障覆盖面扩大到城镇的各种经济成分和用工形式,尽快建立有利于城镇发展的就业、养老、医疗保险以及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四是改革行政区划管理体制,可以考虑打破地区壁垒,实行兼并联合, 富村联合穷村,强企业扶持弱村, 实现各种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经济的有机协作,增强区域经济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