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县域论坛 -- 正文

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率先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中共武汉市黄陂区委书记胡洪春

 
黄陂历史悠久、地理多样,国土面积2261 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1/4;人口116 万,占全市有1/8,是武汉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新城区。立足区情,结合实际,黄陂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拟按照“四化”同步、“五位一体”的要求,加速推进“两城崛起、四区支撑发展战略,力争在2016年率先提前全面建成小康。一、下定决心、锁定目标,率先提前全面建成小康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明确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为我们勾画了一幅宏伟而美好的发展蓝图,激发了黄陂全区上下尽快建成全面小康的巨大热情和动力。
 
黄陂作为武汉第一大区,围绕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在全国率建提前建成全面小康目标的目标,我们也明确未来几年要实现全区经济发展水平、民生社会事业、城乡环境建设和社会管理水平的“四个新跨越”,到2016年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均要比2010 年实现翻番,分别要达到1000 亿元、180亿元、1.5万元左右,提前全面完成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全
面建设小康社会23项监测指标。“四个新跨越”契合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涵要求,符合黄陂实际,顺应了时代要求,是黄陂在新的发展阶段和历史机遇面前的责任担当。
 
(一)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一定的现实基础。近年来,黄陂加快由农业大区、传统老区向经济强区、现代新区的转型跨越,区域经济综合实力持续跃升,连续多年稳居全省县域经济综合实力考核排名前列。2011 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315.2 亿元,同比增长16.9%;全口径财政收入66.55亿元,增长53.2%;一般预算收入26.14 亿元,增长58.3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68.07亿元,增长47.8%;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61.3 亿元,增长45.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5.78亿元,增长2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998.7元,农民人均现金收入9511 元,分别增长14.9%和19.6%,在全省县域经济综合考核位居第二。在保持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黄陂在城市建设、社会事业、民生保障等方面也都有较大进步和明显提升。按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3 项监测指标体系,经区统计部门测算,到2011年底我区在全面康建设进程已完成89.7%,只要我们未来4年保持每年2.6个百分点的增长, 就可实现在2016年提前建成全面小康。按黄陂十二五规划年均增幅推算,实现地区生产总值翻番目标,需3 年左右即到2014 年即可达到;实现城乡居民收入翻番目标,需4.1年即到2016年也能达到。今年以来,全区经济社会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有望继续保持全省县域经济综合实力的前列。这些为我们夯实了提前建成全面小康的信心
 
(二)具有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比较优势。一是区位优越。黄陂是武汉的北大门,是武汉向北延伸拓展的唯一腹地。境内拥有华中地区唯一落地签证的大型国际机场———天河机场、亚洲最大的武汉北铁路编组站、长江新港三分之一的岸线,京广、京九、沪汉蓉铁路快速客运专线等铁路“大动脉”和七条高速公路互通,每平方公里等级公路数位于全省各区县第一。二是生态良好。有林地面积达104万亩,约占全市的一半,森林覆盖率达34%以上;境内山水相依,51条河流、90座湖泊水库等水体面积达38万亩,是武汉的优质战略水源区;享有国家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7 个国家级4A 景区(另有2 个3A 景区)、国家水利风景名胜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等多项国家级桂冠,是华中最大的城市生态旅游板块和休闲度假胜地。三是人文荟萃。黄陂是华中古邑,从北周大象元年(公元579年)设置县治,至今有1400多年建县(区)史,享有中国“楚剧之乡”、“泥塑之乡”、“武术之乡”等美誉。区南的盘龙城遗址是我国迄今发现的第一座也是最完整的殷商古城,距今有3500 多年,被誉为“华夏文化南方之源,九省通衢武汉之根”。区政治经济中心前川街相传是宋代鸿儒程朱理学创始人程颐、程颢出生和幼年成长地,立有郭沫若先生题写亭名的双凤亭。黄陂还是巾帼英雄花木兰的故里,木兰山、湖、川蜚声中外,《木兰传说》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黄陂崇文尚武,是红七军诞生地和新四军第五师指挥中心,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摇篮之一,诞生了40多名将军。黄陂能工巧匠、学者商人名流众多,有“无陂不成镇”、“三个一百万”(区内、国内和海外各有一百万人)之说,依托良好的人脉资源,黄陂已建立异地商会5 个,并与上海松江、新疆喀什等多个地区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这些都为黄陂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内外环境条件。
 
(三)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政策机遇。从外部环境看,党的十八大吹响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号角,湖北加快构建中部崛起重要战略支点,武汉列为国家两型社会建设试验区,大力推进“1+8”城市圈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等,这些为黄陂的新一轮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舞台。从自身条件上看,黄陂被纳入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发展实验区、省级社会管理创新试点区、连片推进新农村建设示范区;947 平方公里的木兰生态旅游区被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列为21世纪议程优先发展项目;汉口北商贸物流枢纽区是中国最具投资潜力的市场集群和省、市千亿物流板块;以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为中心,成功创建全国农产品加工业示范基地;境内的武汉天河机场三期扩建加快推进,正在着力打造国家门户机场,以黄陂为核心的临空经济区被列为全市四大经济增长极之一等。这些都给黄陂发展创造了难得的良好机遇。
 
二、突出重点、克难攻坚,保持“四化同步”奔小康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要深刻领会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的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在“四化同步”中迈向全面小康。
 
(一)以新型工业化为龙头,引领“四化同步”。突出新型工业化的先导作用,大力实施“工业强区、产业兴区、项目立区”战略。立足区内的武汉天河机场空港优势,重点发展临空经济产业,突出打造武汉临空经济产业示范园;以汉口北市场群为纽带,大力发展相关配套加工产业,在南部形成临空经济和商贸物流两个百亿产业园区。同时不断壮大乡镇特色工业园,在全区形成千亿工业板块承载能力。力争到2016年,工业园区面积达到80 平方公里,工业税收达到32 亿元以上;规模以上企业达到495家;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35%,达到1800亿元;工业投资年均增长31%以上,累计达到900亿元,实现“工业双倍增”。
 
(二)以新型城镇化为驱动,助推“四化同步”。围绕建设“中部航都、两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新城”目标,按照“独立成市”的理念,大力推进新型中等城市建设,实现“两城”(前川新城、汉口北新城组群)崛起,构建“两城双核”、城乡一体的新型城镇化格局。一是将前川新城作为区域的政治文化中心,以宜居宜业、人文浓郁的滨水生态新城为目标,在未来4 年投入资金100亿元,新增建成区面积20 平方公里,达到33 平方公里左右、人口30万的规模。二是汉口北新城组群作为区域经济中心,全面对接汉口中心区,推进产城融合、群城联动,形成商贸新城、航空新城、武湖滨水新城和盘龙城组群,达到总人口50万以上规模
 
(三)以信息化为手段,保障“四化同步”。信息化是现代化的前提基础和要素标志,贯穿于“四化同步”的全过程终。在区域信息化建设方面,加快光纤宽带等信息高速公路建设和“三网融合”,加大网络信息资源的整合开发利用力度,大力推进数字城管、数字公安、数字人口等的整合,促进网络信息化向农村覆盖和延伸,提升全区信息化程度和水平,建设“数字黄陂”。加快电子政务网络硬件平台、软件平台和区级信息库建设,在政府机关之间、政府与社会之间建立网络化、电子化的信息沟通渠道。在电子商务方面,以汉口北为重点,建设全区公用的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在社会管理和服务领域信息化方面,逐步实行交通、医疗、商贸、社会保障等与居民密切相关的领域“一卡通”,打造“智慧黄陂”。
 
(四)以农业现代化为基础,支撑“四化同步”。黄陂是农业大区,有农业人口约90万人,“三农”发展始终是全区的重中之重,也是促进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的基础和平台。立足黄陂紧邻大都市的特点,以发展现代都市农业为取向,以“两增同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同步推进)为目标,致力发展农业、繁荣农村、致富农民。发挥国家级台创园的品牌效应,争创全省农产品加工业“四个一批”先进区和全国农业产业示范区。以省级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试点为契机,盘活农村农业发展要素,做大做强“菜、鱼、茶,畜(奶)、禽、花”等主导产业,创建全省农林牧渔“大农业”强区。
 
三、科学统筹、促进协调,坚持“五位一体”建小康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要按照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要求,全面推进黄陂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一)围绕富民强区,抓好经济建设。围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加快武汉临空经济区、商贸物流枢纽区、木兰生态旅游区和现代农业示范区这覆盖全区的四大经济板块建设。北部街乡镇依托大别山经济实验区建设,大力发展绿色生态产业,着力发展旅游经济和特色农产业;南部地区依托“大园区、大产业、大城市”,打造武汉新的经济增长极;强化镇域经济支撑,扶持现有的5 个省级百强乡镇冲刺全国百强,构建多点支撑、多极带动、各具特色、竞相发展的区域经济新格局。
 
(二)深化民主法治,抓好政治建设。让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优势在黄陂得到充分体现和发展,使区人大、区政协的各项建设和职能作用发挥,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在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中,严格执行民意征询、专家认证、风险评估、公示听证、责任追究等制度,民主、科学、依法决策机制更加成熟和完善。深入推进基层群众自治和社会公共管理事务公开,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各项民主权利。以“六五”普法为载体,深化“法治黄陂”建设,创建全省首批依法治县(区)示范区。加强区内统一战线建设,不断巩固全区上下团结进取的良好
局面。
 
(三)突出地域特色,抓好文化建设。深入挖掘盘龙文化、木兰文化、二程文化、黎黄陂文化、红色文化等宝贵资源,进一步弘扬黄陂的历史文化底蕴,打造一批文化亮点品牌,增强区域的文化软实力和竞争力。深入推进文明创建,建好全区人民的精神家园,继续保持创建省级文明城区。建好公共文体基础设施,不断丰富和活跃群众文化生活,发展具地域特色的文化产业,努力把黄陂建成为文化惠民先行区、文化产业新兴区,成为较为知名的人文城市。
 
(四)强化管理创新,抓好社会建设。围绕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目标,来推进社会建设。通过产业项目、园区建设、整村扶贫、整街连片新农村示范建设等来推进一批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社会建设硬件水平;围绕创建最优投资环境区目标,提升社会建设较环境水平;以省级社会管理创新试点为契机,围绕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提升社会建设和管理的网络化、精细化和现代化水平,不断将“平安黄陂”、“和谐黄陂”建设引向深入。
 
(五)紧扣“两型”要求,抓好生态建设。黄陂是武汉天然的地理生态屏障、重要的生态功能区、典型的“两型”城区,特别是北部地区是全市战略水源区、绿色生态支撑区。坚持把生态作为立区之本,施行严格的规划环评制度和项目准入制度,进一步推进“碧水蓝天工程”、“绿色黄陂行动计划”、“城管革命”和“四城同创”,大力建设宜居宜业宜游城乡协调发展示范区,不断提升生态文明水平,实现现代城市文明与秀美乡村、优美田园风光的和谐相融、交相辉映,进一步展现绿色生态黄陂的优势和魅力,让黄陂成为“美丽武汉”的花园。
 
四、践行宗旨、改善民生,建成普惠共享小康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就要把民生问题摆到更加重要和突出的战略地位,围绕建设“幸福黄陂”,念好“衣食住行、业教保医”八字经,全力增进民生福祉,让全区人民享有实在实惠的小康生活。
 
(一)坚持一手抓富民,一手抓惠民。一是促进增收富民。大力发展辐射带动能力强、就业容纳广的产业项目,加强与市场、企业的对接,强化区内市民素质提升工程,拓宽群众的增收渠道和提高群众的增收能力。二是夯实基础服务便民。加大水电路等关乎群众利益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在“十二五”实现轻轨进黄陂,全面完成城乡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建立保障农村安全饮水的长效维护管理机制,不断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三是强化政策让利惠民。不断推出新的惠民政策举措,在拆迁还建上,做到先建还建房、先保后征,落实“三个一”(一套还建房、一份保险、一个劳动力就业)。免费开放更多的城乡公共服务设施和项目,逐步扩大和提升老龄人、残疾人等群体的福利待遇。
 
(二)坚持一手抓就业,一手抓创业。坚持以创业带动就业,不断创新完善促进群众创业就业的各种政策举措。一是政府扶持。建立城乡统一、公开平等、竞争有序的劳动力市场,促进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创业和自由流动,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二是企业带动。将城镇部分有实力、有经济基础的企业发动起来,为困难群体提供就业岗位、融资平台、产品收购和市场消费渠道,鼓励企业带动创业就业。三是产业推动。深入开展全民创业活动,深入广泛开展免费创业就业指导和技能培训,鼓励群众发展产业、个体经商等,不断提升区域创业活力。
 
(三)坚持一手抓基础,一手抓提升。进一步扩大基本社会保险覆盖面,将农民工的“五险一金”纳入企业的硬性指标,完善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对象集中供养长效制,逐年提高城镇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最低生活保障与经济发展水平联动的机制。加大旧城改造、廉租公赁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加快启动公共租赁房建设,加大农村安居工程建设投入,在4 年内改造完农村全部困难户危房,解决低收入阶层和贫困农民的住房保障问题。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十八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黄陂区将把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落脚到在全省率先提前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践上来,以十八大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努力实现全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