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文化沙龙 -- 正文

裸辞县委书记陈行甲讲我的人生经历 远比《人民的名义》更精彩


◎强  哥

今天分享的这本书是《在峡江的转弯处:陈行甲人生笔记》。我不知道有多少人听说过陈行甲,但是在整个的政界媒体界和公益界,他都是非常有名的。

他是湖北人,本科毕业于湖北大学,也就是我的母校,硕士毕业于清华大学。曾经是湖北省恩施巴东县委书记,以反腐出名,出淤泥而不染。

他在巴东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并且最终在2015年被评为全国优秀县委书记,被最高领导人接见表彰。

就在人们认为他仕途高升的时候,他毅然决然的辞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辞职的背后,他因为反腐被政治对手,打击报复,最终得了抑郁症,也是在妻子的陪伴下走出了这段黑暗的时期。

最后他也是觉得在这个位置上已经厌倦了,希望能够有更多的一些探索,所以就辞职了,做了公益,集中在大病救助和青少年心理健康和教育关怀、防灾救灾这些方面。

我还是按照惯例我说一下我读这本书的背景,其实陈行甲我在很早就听说过了。当时还在腾讯新闻,正好看到了南方周末的高级记者褚朝新写了一篇长篇文章。

这个官员啊,非常的有个性,反复、唱歌跳伞宣传巴东县、农村网络改革,引起了中央的关注,都上了新闻联播、新华社、人民日报。

褚朝新和陈行甲都是我们大学的,两个优秀的学长,我好好关注一下。

要知道在中国,官员一般都是比较保守的,能不说话就不说话,能少说话就少说话,很担心说错了,引火上身。稍微出来一些个性的官员都会引起媒体的和公众的注意,它不像在西方,因为竞选啊各种的,魅力四射就像明星一样。

直到去年他出了这本书,我就第一时间买来看,收获非常多,在这本书里面他也首次披露了他的成长历程,母亲对他的深刻的影响,攻读清华硕士,游学美国,在巴东反腐的一些经历,进行了非常详细的描写,也在抖音上有非常广泛的传播。


读完这本书,他给了我最深的印象是他是彻彻底底的理想主义者,但是又是非常坚定的务实主义者。即便在官场上这么浑浊的环境下,他并没有向这些罪恶势力低头。但是又非常的务实,能够深刻了解老百姓的需求,去抓经济做传播,让媒体让公众关注到这个穷乡僻壤。

打个比方嘛,他特别像《人民的名义》里面的李达康,但是他又会比李达康温柔一些,没有那么的尖锐,比如说在巴东县有一个非常贫穷的村子,他当时就是跟最贫穷的一户人家结成了1对1的帮扶关系,

每年春节前后都会带着妻子和孩子去这家穷亲戚家拜年走访,那这段的经历呢,也给他的儿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让他知道民生疾苦。

而正因为他这样的举动也带动周围的一些干部,老百姓对政府的看法,也发生了比较大的改变。

我相信大家肯定会对书中关于反腐的片段非常的感兴趣,所以我就首先来讲一下这个片段。让你感受到当时反腐是在怎样的一种情况下进行的。

他听县委办公室的同志跟他讲,过去的县委书记和县长办公室都有一道特殊的风景线,只要一进入腊月,各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还有县直各局的局长,就开始络绎不绝的找书记县长汇报工作,

大家都在县委书记和县长办公室对面的秘书办公室排队喝茶等候,每一个等候的人都知道这屋里的人是来干啥的,彼此心照不宣,还一起喝茶聊天的气氛也特别的融洽,大家逐个进行,他送的不脸红,他收的更不脸红。

至于单个信封的厚度,在陈行甲抓了那么多的干部以后才知道。在2006年底给书记县长拜年的信封里面装的还是5000块钱,08年就上了1万到2010年底可能是11年是换届之年,信封就开始上升到2万,这还不是买官的钱,大多数都是保官的钱。

这些甚至还有的说啊,因为当时县城主要是在大山里,交通非常的不好,有些干部的大年二十九或者三十翻山越岭驱车几百里,赶到书记和县长的老家拜年。

那这些书记县长啊,他就摆好几桌来接受这些朝拜。曾经有一个退居二线的局长给他倒苦水,他说等到有一年春节前后,家里有事忘记了给领导拜年,结果等到正月初五在街上碰到了主要领导,

他主动跟领导打招呼说新年好,后来领导笑眯眯的跟他说,“你年过得很好吗?完了没看到人”。

吓得他赶紧回家准备了1万快,当天晚上就送到这个主要领导在巴东宿舍,领导笑眯眯的收下了,他心里才算踏实。

后来在反腐的那段时间,他亲自签字双规或抓捕的官员和不法商人就多达87个,那直接牵出5名县领导,还牵出了2名州领导。

他最恼火的是他那个原县长和原县委书记被抓以后,交代出来,在巴中重要岗位上给他们送过钱的领导干部多达81个人。后来他也很难办,他不可能一夜之间通通撤掉这些人,那就没人干活儿了。

后来处理的办法就是处理了一部分,对其他较轻的通过诫勉谈话的方式批评教育。

第2个呢就是,他母亲从小就教育他在任何时候都要体体面面的。

家里不是很富裕,生活在农村里,即便是这样,母亲在每次过年过节的时候,都会把家里打扫的干干净净。

母亲经常说“爱干净穷不久”,小时候,他非常的淘气,有一次在外面玩儿弄了一身灰回来,刚到门口就被母亲叫住了,“你就站在那不许进来”,当时其实他非常的惶恐,并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

母亲就对他说,“我有没有跟你说过,要爱干净”,但是他看了一眼身上有几个补丁的衣服,他跟母亲说“反正都是补丁的衣服有什么关系呢?”母亲当时特别的生气他就说“甲儿,你听好了,就算是补丁衣服也要穿得干干净净了。”

在他童年的记忆中,他家的灶台从来没有凌乱的这种感觉,柴火永远是整整齐齐的堆在灶口边的墙角,饭菜虽然简陋,但是母亲呢,总会把不同的饭菜作料分别用不同的土碗整整齐齐的摆放着。

虽然没有多少好吃的,但是母亲在这种贫穷的状态下没有一丁点的邋遢,日子过得一丝不苟,所以这个也给了他非常深刻的印象,在他回忆起童年的时候,总是觉得充满了明快和温暖,那些个灶台柴火炊烟袅袅的感觉,在他出走半生以后,仍然感觉是心中的最爱。

另外母亲的善良也给了他非常大的影响,这可能也是他从政的时候对贫苦老百姓的怜悯,从事公益最深刻的一个来源吧。

他童年时村子里就有一户很特殊的人家,男的都叫他潘大爷,女主人叫王大娘,他们家有7个孩子,这一家人都不受人待见,男的常年都是佝偻着腰拿着个烟袋,走到哪就咳到哪、吐到哪。

而这个王大娘呢,似乎他永远永远都没有梳过头,总是蓬头垢面的,而且因为这个大爷动不动就打就打她,她总爱哭眼,眼睛里呀总是会有眼屎。

一家人经常会到陈行甲的家里借盐吃,而且很少看到他还过,他可能是因为这个面子的原因啊,就经常换不同的孩子来借,但是他的母亲从来没有让他空手回去过,陈行甲少不更事啊,就问母亲,他们总说借不说还,你为什么还要借给他?

当时母亲就立马就拉下脸来批评他,他说人不到活不下去的地步,怎么会朝你借盐吃,我们不借给他呢,他们就没地方借了,以后永远不准你说这种话。

你听听,这就是一位农村妇女,中国普通老百姓打心眼里的朴素和善良呀。我相信你们周围肯定也有这样的人。

第3点呢就是他在叙述他在考清华大学的时候,备考的环境就像世外桃源一样,虽然压力很大,但是整个的描述会让人非常的向往。

他是这么说的,当时在考清华的时候,基层工作非常的忙,那白天工作晚上会学习,那基本上都是在食堂吃过晚饭以后就散步回宿舍,看完新闻联播稍微休整一下,8:00之前开始看书,大约10:00是最困的时候。

这个时段的他就选择看他最喜欢的英语和数学,实在困的不行,他就想起了这种高中解困的这种绝招,打一盆水放在旁边,把头埋进去半分钟再起来擦把脸,一下子就又精神起来了。

到最后呢,多半都是凌晨12:00~1:00上床睡觉,也有极少数是看过通宵那种情况,就是看书看的特别兴奋,第2天就是周末,他就索性一直看下去。

接下来划重点,他当时住的宿舍就是在一个小镇旁边的一个山脚下。

好几次他看书都能看到窗外一点点这种蛋白的光进来,窗外的大山这种轮廓,从影影绰绰到慢慢清晰,这时候远远的地方就能传来隐隐约约的笛声,那可能是一个热爱音乐准备考艺校的一个小镇青年的晨练。

后来就听好几个同事,看到说这个孩子穿着白衣裳,清晨在山顶吹笛子。

他这段经历呢,除了这种整体的意境,非常地令人向往以外,他学习做事的方法,也跟我们一直在直播间里说的一个理念非常一致,就是在固定的时间做固定的事,做低强度高频率的事情只有这样,用行动才能缓解面对巨大目标中产生的巨大压力。

整体读完这本书,非常地舒服,就像是一个经历过多少磨难,看过多少世事变化的中年大哥,在一个小酒馆里,在给你讲过去发生的种种。

他是一个性情中人,是善良的,真诚的,平和的,但是内心里又有极其主张,具有悲天悯人情怀的理想主义者。但又不止于此,会踏踏实实地行动。

在封底是陈行甲儿子说父亲教给他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我觉得写的很好,也分享给你。

我们不该忘记自己走过的路,同情过的人,呼唤过的争议,渴求过的尊重,是这些东西构成了我们深植于生活世界的共通意义的根基。是这根基,让我们即便在日后形形色色的世界里体会了失落,品尝了诱惑,经历了幻灭,领受了嘲讽,也不会轻易洗去自己那层名叫“共情”的底色。